尊龙凯时

您的位置:首页 > 变迁 > 正文
从传统走向未来的跨越——陕西历史博物馆设计纪实
来源: 发布日期:2018-12-13

  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总理范文同参观在西安碑林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时,看到陕西文物丰富而博物馆地方狭小、设施简陋,建议在西安大雁塔附近选一个地方建一个新的博物馆。由于当时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建设新馆未能进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改革开放拉开序幕,陕西省重新启动了建设新博物馆计划,国家计委很快批复,并将新馆建设定为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基建项目。但由于陕西当时经济还很困难,一拖就是五年。到1983年建设新博物馆的任务再次启动。这一任务下达到西北建筑设计院,由张锦秋担任项目负责人。

陕西历史博物馆正门.jpg

陕西历史博物馆正门

  1983年,正是经过十年动荡,国家百废待兴的时候,我们接到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设计陕西历史博物馆。

  早在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总理范文同参观当时在西安碑林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时,看到陕西文物丰富而博物馆地方狭小、设施简陋,建议在西安大雁塔附近选一个地方建一个新的博物馆。由于当时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建设新馆未能进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改革开放拉开序幕,陕西省重新启动了建设新博物馆计划,国家计委很快批复,并将新馆建设定为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基建项目。但由于陕西当时经济还很困难,一拖就是五年。到1983年建设新博物馆的任务再次启动。这一任务下达到西北建筑设计院,由张锦秋担任项目负责人。

陕西历史博物馆鸟瞰图.jpg

陕西历史博物馆鸟瞰图

  这个博物馆应该具备哪些功能,规模应该多大?应该怎么现代化……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当时在国内大型现代博物馆尚没有先例,也没有相关规范、条例。我们开始做可行性研究报告首先就是要通过调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西北院技术情报室很给力,从图书资料、技术情报的途径他们尽可能搜集了国外大量工程实例及有些量化的指标。陕西省政府则让设计院和陕西博物馆组成以张锦秋为团长的赴日博物馆考察团。通过政府渠道直接与日本文部省联系,由文部省派出博物馆专家和行政官员全程安排并陪同我们考察。这是一次实实在在的取经活动。考察的不仅有东京、京都等日本经典的博物馆,还特别深入调查了上世纪70、80年代日本新建的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博物馆,如黑川纪章设计的民族学博物馆、丹下健三设计的民俗博物馆等等。参观过程我们特别关注了日本现代博物馆采取了哪些现代化技术和设施。除参观之外还与各位参与建馆的馆长座谈、了解建馆全过程的经验。有的馆赠送我们“建馆大事记”之类的重要资料,让我们实地参观了绝密的文物库重地。

  我们考察回来向主管陕博建设的副省长和省文物局领导做了详尽汇报。领导很快接受了我们在汇报中提出的一些建议,其中包括:马上建立以馆长为领导的筹建班子,而不是由文物局的行政领导组成临时的筹建处;建馆目标中原来所提“现代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妥,我们的经济实力相差还很悬殊,从实际出发只能提“达到国际水平”。

  我们上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很快成为国家计委下达设计任务书的重要依据。任务书不仅确定了规模、投资、现代化水平等基本内容,还特别提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应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应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西北建筑设计院对这项任务格外重视,空前地在院内发动了设计竞赛,全院老中青设计好手纷纷投入,共产生了12个设计方案,有完全现代式、窑洞式、下沉广场式、四合院群式……探讨了各种可能性。最后经过专家论证、领导拍板,选中了张锦秋提供的具有传统宫殿格局与唐风的现代建筑方案。记得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曾推荐当时刚落成的加拿大国家博物馆的设计专家来参谋顾问。他对这个方案深表赞同。初步设计是由建设部副部长戴念慈亲自主持,也得到高度评价。

馆内主庭院.jpg

馆内主庭院

  这个设计的构思紧紧围绕任务书上“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这一要求而展开:陕西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其建筑文化的最高成就应是体现在宫殿建筑上,可惜历朝历代的宫殿早已灰飞烟灭。但从考古发掘的遗址,对照当今仍保护完整的北京明清故宫,了解到这些宫殿也都一脉相承。根据丰富的历史资料我们概括出我国传统宫殿布局的特征为“中轴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我们高兴地发现可以很自然地把任务书上的功能要求与此相结合。作为博物馆主体的基本陈列和文物库适于“中央”位置,专题陈列、临时陈列对称地置于东西二侧。贵宾接待和报告厅、观众休息餐饮和购物、图书资料、行政办公四个功能则分别设置在四个角楼的位置。从而实现了现代功能与传统建筑布局相结合;陕西承载了周、秦、汉、唐四个朝代的光辉历史,其中以唐朝的历史文化最为灿烂辉煌,唐代的文化艺术开放包容,蓬勃向上,其风格、气度与当今我国的时代风貌是很契合的,我们决定赋予博物馆建筑以唐风。唐代建筑屋顶曲面舒展、出檐深远、斗拱宏大,其根本精神是功能、结构、艺术造型融为一体。我们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深远的出檐下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椽条,定位后上面现浇薄薄的屋面板,它们就成为实用经济的密肋板。宏大的斗拱采用预制装配构件,每一组斗拱都是受力构件,把屋顶的荷载传到柱子。陈列厅的外墙,我们采用了6米×7米的预制钢筋混凝土大板,大大提高了施工进度。凡此等等我们实现了传统造型规律与现代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的结合;为了区别与古代宫殿黄瓦、红墙的富丽,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雅,我们采用了白墙、灰瓦。这里还有个故事。主管省长曾担心灰瓦太素,显示不出国家级博物馆的档次,因而建议采用黄琉璃瓦。经我们向领导汇报说明唐代还没有在建筑上大量使用黄琉璃,但我们可以设计偏暖的铁灰色琉璃瓦以提高建筑的档次。这个意见得到领导首肯。后来我们和宜兴陶瓷厂配合,共同开发出这种色泽的琉璃瓦新产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外装饰材料上也遇到了很多难题,不采用传统的红墙、红樑柱。用什么材料呢?这个项目国家计委规定有限的外汇额度只能用于必要的先进设备,所有建材一律使用国内产品。我们决定白墙采用白色面砖,但千万不能有“卫生间”瓷砖外贴的嫌疑。要知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产面砖的品种还是很贫乏的。我们又与厂家结合,开发了一种“牙白”色带皱纹肌理的面砖,试贴以后效果不错。当然我们也花了很大的工作量,在立面的不同部位都绘出了面砖铺贴的方式以指导施工。柱子樑枋及挑檐最好有石造的质感。正立面几颗大圆柱我们采用了灰色花岗石贴面。回廊的小园柱没法贴面,只得采用人工剁斧的水泥柱子。檐下的椽子、斗拱、樑枋更没法贴石。我们与施工单位商量,用掺有我们选用的灰色花岗石粉碎颗粒配合出来的抹面材料。做出后还真有以假乱真的效果。经过三十年的风吹雨打,这些剁斧石和仿石抹面已显出苍老的水泥成色,但还没有更好的做法能取代它们。另外,在展厅中选用地面材料也是个难题。要防滑、步行舒适、无噪音、易清洁、耐磨等要求。当时我们得知北京图书馆的阅览室采用的橡胶地面能满足这些要求,但人家是进口材料。我们去参观学习时要来了生产这种材料的技术性能指标。陕西省发愤图强,问陕西橡胶厂是否能生产,厂家硬是在国内第一家生产出此种橡胶地板……许许多多困难就是这样迎难而上得以克服,得以实现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观的结合。

  这三方面的结合得以奉献出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尊龙凯时西北院供稿)

尊龙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