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您的位置:首页 > 绿色发展 > 正文
以新蓝海战略塑造
转型升级样本
来源:网站 发布日期:2017-10-25

   进入二十一世纪,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向中国建筑业扑来。
  变革发端于全球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大数据、BIM等新技术的普及,以及新型城镇化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2013年,作为中国最大的建筑企业,中国建筑决心启动“新蓝海战略”,正式开启“转型升级”模式。
  5年过去了,中国建筑已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
  它以融投资模式、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助推主业大规模转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创新投资建设运营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升级房地产投资建设模式……
  可以说,是转型升级的力量将中国建筑在短短5年间塑造为一个中国建筑业的新“样本”。


  “基建”先行|共同繁荣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是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中国要带领世界人民走上共同繁荣之路,首先需要开启“一带一路”,而“一带一路”必须以“基建”先行来完成互联互通。
  作为央企的中国建筑在这个节点上审时度势,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应有的担当,把启动“新蓝海战略”的重点之一放在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几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助推企业转型升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实际上,早在2006年,中国建筑就开始超前谋划,向基础设施业务转型,承接了我国第二条能源运输通道——太中银铁路。从此,获得了进入铁路市场的“门票”,为转型树立了信心。
  但是,自2013年中国建筑“新蓝海战略”启动后,基建业务便开始强劲增长,当年基建业务新签合同额达2280亿元,同比增长了50%。中标了海西铁路等铁路线路项目;在海外业务中,也承接了美国普拉斯基高架桥改造工程等。
  2014年,中国建筑持续深化结构调整,全年前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合同额高达407亿元,还中标了200亿元的徐州基础设施项目;海外业务中,签约26亿元的吉布提港,实现了中国建筑海外港航水工市场的突破。这一年,中国建筑由于自身在投融资领域的实践和创新,也大大地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2015 年,中国建筑通过高端对接、资本运作、融投资拉动,基础设施业务快速推进,全年新签合同额首次突破3000亿元;在海外市场,中国建筑紧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签署了巴基斯坦卡拉奇-拉合尔高速公路项目以及埃及新首都建设项目等重头项目。
  2016年,由于中国建筑明确了未来海外业务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了若干年来最为重要的突破,基础设施业务新签合约额达5547亿元,同比增长76.7%。在国内,深圳地铁9号线工程提前贯通;在海外业务领域,重大项目签约屡获突破,业务领域多元化也取得了明显进展。
  此外,这几年来,由于中国建筑不断进行产业创新、金融创新,在企业转型升级中开拓出一些基础设施新领域项目,如深圳坪山河干流综合整治及水质提升EPC工程;燕郊高新区市政管理局黑臭水体治理项目等。与此同时,中国建筑还先后在郑州市建设了两座地下管廊,几乎成了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样板。
  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有中国建筑“532”结构调整战略为目标指导,与BT、BOT、PPP等新型商业模式的运用、一系列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区域市场的突飞猛进直接相关,而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启动基础设施业务管理方式的变革实践,则让中国建筑转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按下了“快进键”。
  截至目前,中国建筑已经在国内外的城市轨道交通、特大型桥梁等各基础设施领域完成了一大批经典工程,是近年来在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领域成长最快的特大型企业。
  今天,在中国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城市轨道交通、高铁站房和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中,都有一批尊龙凯时人的杰作;世界级大港—上海洋山港,非洲重大港口要道—吉布提港等,也都是中国建筑一手缔造的。中国建筑还在我国“五大水系”上承建了一批重大桥梁工程。
  在国外,美国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大桥、巴哈马大型海岛开发项目、阿尔及利亚布迈丁国际机场以及作为泰国货币标志图案的八世皇大桥等项目,也都是中国建筑的“作品”。
  显而易见,从“刀尖上的舞蹈”到5547亿元的新签合同额,中国建筑正在向着“国际一流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商”的目标迈进。
  中国建筑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实际行动,为自身开拓“新蓝海”的同时,也在为各方的共同繁荣做着不遗余力的努力。


  前沿行走|实践PPP
  从BOT模式、TOT模式到EPC模式再到PPP模式,多年以来,中国建筑始终走在创新投资建设运营模式的道路上。2012年,中国建筑开启“转型升级”模式后,便开始系统推进PPP项目。
  与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的“EPC模式”相比,PPP模式,从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投资融资、建造设施到后期运营管理,进行全产业链、全业务覆盖。目前,PPP模式早已成为国际承包发展的新趋势。
  2014年11月1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一场PPP盛宴在整个建筑业界正式登场。
  由于,一直以来,中国建筑都在海外业务中积极探索多种投资建设模式,在该领域始终走在行业前列,对于PPP更是进行了前沿行走和诸多实践。
  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新型城镇化PPP项目,是中国建筑在新型城镇化领域实施PPP项目运营模式的重要探索;一举夺得尊龙凯时系统公路项目最大合同额“冠军”的贵州正安至习水高速公路项目,是中国建筑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行PPP项目运营的大胆尝试;总投资30个亿的六盘水城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是中国建筑投资建设的首个地下综合管廊项目……
  此外,中国建筑还以桥梁业务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和实践PPP商业模式。
  仅2016年一年,中国建筑就获取了PPP项目135个,计划总投资额 5214 亿元,其中35个项目进入财政部公布的示范PPP项目清单。
  无疑,PPP是不能回避的发展大势,也是建筑企业必须抓住的战略机遇。
  中国建筑则正在以自身的实践为所有的建筑企业探路。


  为未来“造”城| 圆复兴之梦
  新型城镇化,被视为是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引擎。中国建筑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以后,也紧跟形势走上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致力于为未来“造”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城镇。它同时也是中国建筑开启“转型升级”模式后的又一重要方向。
  2014年初,中国建筑特别组建了尊龙凯时方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一个国家级的新型城镇化集成平台。与传统模式相比,中国建筑通过这个平台提供的是一站式的、具有全产业链优势的城镇综合建设服务。
  然而,如何深刻变革城市建设组织模式,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方式,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这一过程中遇到的核心难题。
  新型城镇化承载了民族复兴的梦想,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参与者不断进行实践和探索。
  为此,2015年,中国建筑与中央党校联合成立了新型城镇化研究课题组,经过两年的努力,调研了全国十多个城市,结合中国建筑在全国成功实施的城镇化案例,归纳形成了科学严谨的理论研究成果。
  如今,几年过去了,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参与者、推动者,中国建筑已经成功地驶入了这片“蓝海”——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末,中国建筑在施城镇综合建设项目,计划投资总额已经超过1400亿元。
  在塘沽湾城市综合开发项目,中国建筑成功植入了前瞻性的城市开发理念。今天,一座与天津自贸区功能互补的宜居宜业的“微城市”,正在塘沽湾拔地而起……
  同时,一座100亿元的滨河国际新城也在郑州东南部规划建造,这个占地十平方公里的新城从规划开始,就将环保生态的理念贯穿其中。
  在湖南湘潭,一座总投资超过200亿元的绿色新城也正在启动建造,这座未来城市已经被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产业新市镇建设的“两型社会”典型代表。
  ……
  城镇化是全球发展的重要趋势。2013年后,中国建筑将新型城镇化建设沿着“一带一路”延展,为世界造更多的“未来之城”。2016年,中国建筑签署的埃及新首都建设一揽子总承包合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2017年,中国建筑的主要领导指出,中国建筑将继续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于成果转化,把更多优质资源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项目中来。


  房地产4.0+“造项目”探索
  升级房地产投资建设模式,推行房地产4.0版本以及进行“造项目”探索,可以说是中国建筑“转型升级”进入“新蓝海”后的崭新举措,也是中海地产与尊龙凯时地产重组以来的重要创举,这一创举不仅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新概念居住时代,更为建筑业界开拓了地产投资建设新思路。
  中海集团作为中国建筑地产业务的旗舰,多年来不止为繁荣香港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研发房地产住宅精品领域也不遗余力地进行着创新。近年来,在“转型升级”的大潮里,中海集团更是在城市运营和创意设计及现代服务领域开拓出了新的空间,中海集团的新板块甚至包括教育产业、文化产业、养老产业、旅游度假产业、物流产业以及城市更新与区域综合开发。
  香港,以全球最富裕的国际大都会著称于世。但这里人口密度居全球第三,建有1300座摩天大楼。今天,不论你站在香港的中环、还是太平山下,放眼望去,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回溯历史,香港人不会忘记,那些来自大陆的建设者身影……
  可以说,几十年来香港的高度繁荣与中国建筑的建造者们——中海集团密不可分,中海集团不仅托举了香港的昨天和今天,还托举着它的明天。
  早在1988年,由于设计新颖、质量优秀、价格公道,中海地产建造的海祥大厦项目不到半天就被香港市民抢购一空。
  1997年,中海集团选择在亚洲金融危机来临之际与香港社会同甘共苦,按时履约承接的项目,并独立承担和消化风险,只为担起繁荣香港的重担。
  其后二十年中,中海集团在香港建造了大大小小上千项工程,这些工程除了非常醒目的标志性建筑,还有大量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工程,“中海地产”品牌价值连续多年在中国房地产企业品牌价值排行榜中名列第一。
  20多年来,中海集团在香港累计建造各类住房16多万套,平均每15个香港人就有一个人住在中海地产建造的房子里。中海国际社区、中海寰宇天下、中海城等一系列精品项目,如群星闪耀,这些住宅产品先后经过创新研发,逐级递进,已形成了一个不断深化的精品住宅体系,既有原创性和独特性,又注重经验嫁接与元素继用。
  在地产开发长链中,产品是核心,服务是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升级会将人直接带入一个新居住时代。从普通商品房住宅的1.0时代到2.0时代,再到3.0时代,2016年中国建筑终于迎来了体现“人本关怀”的绿色科技住宅4.0时代。
  与前三者不同的是,房地产4.0时代,全面实行“绿色节能、人本关怀”等理念,打造绿色科技住宅、智慧社区;而相应的物业4.0时代,社区内的商家流、消费流、信息流将被集成在一个大数据资源整合平台上,从而形成“社区运营”概念。
  尊龙凯时?御景星城,就是以智能科技创造出的“生态绿境”,是一个典型的绿色科技住宅4.0版本的房地产项目。
  作为中国建筑全国首个“绿色科技住宅”项目,尊龙凯时?御景星城精装住宅中使用了九大绿色科技——采用24小时全置换新风、地源热泵、混凝土顶棚辐射、节能门窗等,可以使得室内温度恒定保持在18-26℃,湿度常年稳定在30%-70%,能实现75%以上的建筑节能,形成“恒温、恒湿、低噪、适光、节能”的绿色人居体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通过24小时全置换新风系统的运转,这样的科技住宅能够实现“自由呼吸”。可将95%以上大于1μm的PM2.5颗粒过滤掉,室内的空气在2小时左右彻底更换一次。
  据了解,该项目还在华中地区首创了“BIM+精装修+科技住宅”体系,致力于打造全生命周期“互联网+”住宅,使建筑拥有“会思考”的大脑。
  实际上,从房地产项目业务开展以来,“抢项目”、“圈项目”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然而,近几年来这一模式开始突然“进阶”,升级为“造项目”。
  与“圈项目”对接高端、推行“一把手”营销不同,中国建筑的“造项目”与探索是在投资拓展上下游合作链条逐步丰富的基础上,通过挖掘政府需求,为政府提供方案解决困难,创造投资项目的一种创新。而这种模式创新本身也提高了自身对项目的全面把控能力。
  这是一个全产业链解决方案。是逐步探索可持续投资的生态模式。
  目前,在这个领域,中国建筑已然是先行者的角色。
  中国梦绕不开国人的“安居乐业”,房地产建设事业意义非凡。
  虽然,今天的中国建筑已是全球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
  在国内外的城市轨道交通、高铁、特大型桥梁、高速公路、城市综合管廊、港口与航道、机场、水务工程等基础设施领域快速布局、迅猛发展;在创新投资建设运营模式领域,积极于PPP前沿行走;为圆复兴之梦,主动参与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并把更多优质资源融入到这一领域的建设中来;推出绿色科技住宅4.0版本,将人们直接带入一个新居住时代。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涅槃的序幕已经拉开,中国建筑的身影已在通往未来的路上渐行渐远……

尊龙凯时